暴雨定義及分類

暴雨(英文名稱torrentialrain;rainstorm;storm)是指降水強度很大的雨,常在積雨云中形成。中國氣象上規定,每小時降雨量16毫米以上、或連續12小時降雨量30毫米以上、24小時降水量為50毫米或以上的雨稱為“暴雨”。

按其降水強度大小又分為三個等級,即24小時降水量為50-99.9毫米稱“暴雨”、100-249.9毫米之間為“大暴雨”、250毫米以上稱“特大暴雨”。但由于各地降水和地形特點不同,所以各地暴雨洪澇的標準也有所不同。

在業務實踐中,又可按照發生和影響范圍的大小將暴雨劃分為:局地暴雨、區域性暴雨、大范圍暴雨、特大范圍暴雨。

局地暴雨歷時僅幾個小時或幾十個小時左右,一般會影響幾十至幾千平方千米,造成的危害較輕。但當降雨強度極大時,也可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區域性暴雨一般可持續3~7天,影響范圍可達10~20萬平方千米或更大,災情為一般,但有時因降雨強度極強,可能造成區域性的嚴重暴雨洪澇災害。

特大范圍暴雨歷時最長,一般都是多個地區內連續多次暴雨組合,降雨可斷斷續續地持續1~3個月左右,雨帶長時期維持。特大暴雨是一種災害性天氣,往往造成洪澇災害和嚴重的水土流失,導致工程失事、堤防潰決和農作物被淹等重大的經濟損失。特別是對于一些地勢低洼、地形閉塞的地區,雨水不能迅速宣泄造成農田積水和土壤水分過度飽和,會造成更多的災害。

形成暴雨的天氣系統

暴雨形成的過程是相當復雜的。一般從宏觀物理條件來說,產生暴雨的主要物理條件是充足的源源不斷的水汽、強盛而持久的氣流上升運動和大氣層結構的不穩定。大中小各種尺度的天氣系統和下墊面特別是地形的有利組合可產生較大的暴雨。

引起中國大范圍暴雨的天氣系統主要有鋒、氣旋、切變線、低渦、槽、臺風、東風波和熱帶輻合帶等。此外在干旱與半干旱的局部地區熱力性雷陣雨也可造成短歷時、小面積的特大暴雨。

暴雨常常是從積雨云中落下的。形成積雨云的條件是大氣中要含有充足的水汽,并有強烈的上升運動,把水汽迅速向上輸送,云內的水滴受上升運動的影響不斷增大,直到上升氣流托不住時,就急劇地降落到地面。

形成暴雨的條件

暴雨一般發生在中小尺度天氣系統中,其時間尺度從幾十分鐘到十幾小時,空間尺度從幾千米到幾百千米,而形成暴雨的中小尺度系統又是處于天氣尺度系統內,兩者通常有著密切的關系。因而上兩類天氣系統的集合稱為降水系統。

降水系統中降水的形成和強度主要與6個條件有密切的關系:

(1)豐富的水汽分布和供應;(2)大氣的上升運動;(3)層結穩定度和中尺度不穩定性;(4)風的垂直切變;(5)云的微物理過程;(6)地形。

(1)水汽分布和供應

為了使暴雨得以發生、發展和維持,必須有豐富的水汽供應,計算表明僅僅依靠降水區氣柱內所含的水分是不夠的,即使氣柱中所含的水汽全部降下也只能達到50~70mm的降水量。但是暴雨的降水量,尤其是大暴雨或特大暴雨的降水率十分強,每小時可達100mm,因而必須有外界水汽向暴雨區迅速地集中和不斷地供應。對于持久性的暴雨,要求水汽有源源不斷的輸送,以補充暴雨發生不斷耗損的水汽量,這種水汽輸送,需要特別有效的機制能在較短時間內在更大范圍內為暴雨區收集所必需的水汽量。

(2)上升運動

降水是發生在空氣的上升運動區,地面或低層的空氣只有通過抬升才能達到飽和,從而產生凝結,降落下來成為降水。對于天氣尺度而言(如鋒區、溫帶氣旋、高空槽前部、副熱帶高壓邊緣等)上升速度只有100cm/s。由這種上升速度引起的降水量約為100~101mm/24h。因此只靠大尺度系統中的上升運動不能引起暴雨,事實上也很少觀測到上千千米的暴雨區,在水平尺度為100~300km的中尺度系統中(如中尺度輻合線、颮線、中尺度低壓等)上升速度比大尺度系統中的上升速度大一個量級,達到101cm/s。由這種上升運動引起的降水量大約101mm/h,達到了暴雨的強度。對于積云尺度的小尺度系統,由于其上升速度可達102cm/s,其所造成的降水強度約102mm/h,達到了大暴雨的量級。因而在不同尺度的天氣系統中,同暴雨直接有關系的是中、小尺度上升運動,因而中小尺度系統是直接造成暴雨的天氣系統。但大尺度的上升運動為中小尺度上升運動的形成和增強提供了必要的環流背景和環境條件,因而大尺度上升運動的存在是暴雨發生發展的先決條件。

(3)層結穩定度和中尺度不穩定性

對流性暴雨是一種熱對流現象。大氣中有兩種類型的對流:垂直對流和傾斜對流。垂直對流和傾斜對流在物理條件上不完全相同,前者主要依靠大氣的層結穩定度,后者除層結穩定度條件外,還必須考慮動力不穩定條件。

(4)風的垂直切變

風垂直切變對局地強風暴有比較重要的影響,由于強風暴也是引起暴雨,尤其是突發性暴雨,因而風垂直切變也是影響暴雨的重要因素之一。

(5)云的微物理過程

由于地形和不同尺度天氣系統或云系之間的相互作用,可以形成自然的播撒過程,從而使降水增強,形成暴雨。由于地形的作用,在山前形成大范圍層狀云,其中有許多小雨滴,如果積雨云由海上或其他地區移入到這片層狀云區,可以形成積雨云與層狀云共存的混合云系,兩種云系不同大小的雨滴將發生明顯的相互作用而產生播撒過程。積雨云中前部流入的強上升氣流將攜帶其中的大雨滴向上,通過0℃層后轉化為冰晶或雪晶,也有一部分成為過冷水滴,由于冰面的飽和水汽壓小于水滴表面的飽和水汽壓,積雨云中的水汽將凝華到冰晶上,使冰晶增長,由于積云雨上部的水汽減少,過冷水滴將蒸發以補充水汽,結果發生由過冷水滴向冰晶的迅速轉化(這種不穩定也被稱為膠性不穩定)。通過這種方式增長的大冰晶一部分隨上升氣流被帶到云砧區,在那里下落,通過零度層后變成大水滴,以后又落入到低空的層狀云層內,捕獲在此層懸浮的大量小水滴而增長,最后下落到地面成為強降水。積雨云上面的另一部分冰晶則隨后面的下沉氣流直接落入層狀云中,通過碰并過程迅速增長到大雨滴,也使地面降水增加,這種混合云不但在沿海地區山區迎風面可以觀測到,在梅雨期,臺風季也經??梢杂^測到,它使降水增幅形成暴雨。

(6)地形

暴雨與地形有密切關系。夏季,我國各地大到暴雨日頻數分布和雨量分布都受到不同尺度的地形影響,我國的大尺度地形總體上呈東低西高其間有東西向山脈(燕山、南嶺等),因而在夏季盛行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時,潮濕空氣受地形抬升,暴雨日數最多的地區大多位于山脈的東側或南側的迎風坡,如太行山、伏牛山、大別山、武夷山和燕山與南嶺山地等。對于區域或局地尺度的暴雨,其雨量分布也與地形有密切關系,例如北京地處華北平原的北部,它的北部是燕山山脈,西部是大行山脈的北端,兩大山系在北京西北部相交,東南部是平原,由于地形的影響,夏季暴雨出現次數最多的是在西部和北坡山坡上,這里是低層偏南風或偏東風的迎風面,氣流有明顯的抬升作用和地形引起的切變輻合線。